•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运行模式

航海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全院7个本科专业和17个硕士点的44门专业课程150余项实验的实验教学工作和创新制作指导工作,专业覆盖面广,采取实验由任课教师和中心人员共同承担的教学模式。全部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包括学生创新制作均可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1.     集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

中心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均采取集中式管理。中心人员根据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及科研需求进行统筹安排、调配和使用,达到了优化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提高了实验室场地资源、设备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科技创新实验室、航海模型设计制作基地和水下机器人创新基地等实行开放式运行,全校学生可申请进入开展实验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应提前在航海实验中心网站预约开展实验的时间、人数、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经管理人员同意后,按约定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向实验中心提交实验报告并存档。

科研型实验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目的是吸收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学生自由申报,制定、实施研究计划,并由课题负责人全程指导研究工作。研究结束后,学生提交研究报告并存档。

2.     专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模式

实验教学队伍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骨干,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合理。

中心积极争取和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充实实验教学队伍;积极鼓励和支持骨干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赴国内外进修和学习,进一步优化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建立起一支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富有奉献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

中心教师的考评纳入学院考评机制。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指导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设计等;其它考评包括发表论文、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参加科研项目、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每年的岗位津贴和考核工作量挂钩。另外根据教学效果的评价、科研与教学获奖、论文检索等进行奖励,学校和学院制定了相关奖励标准。其中,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理论课程一样,实行学生与督导组专家综合评价体制,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课时酬金挂钩。

3.     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bet.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心依托学院强大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坚持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方针,用科研技术改造费、科研经费、“985工程”、“211工程”等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1000余台套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中心硬件条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实验教学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将科研、学科建设、创新型实验和科技创新竞赛等紧密结合,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

基础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的最好平台。中心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和学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科研群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进行科研选题,要求并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请、中期检查到撰写总结报告的全过程,组织联合攻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工程型号研制过程是科学创新的实践过程。在型号科研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把学生推向工程型号研制第一线,任用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担任型号子系统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和主管设计师,参与型号研制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湖、海试验。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共同攻关,使其在集体协作和严格砺练中大幅度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4.     坚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中心的实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创新竞赛,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

与企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自主创新的能力。于2006年起举办了六届“航海杯”科技竞赛、 2009年起举办了四届“新概念海洋航行器设计大赛”,于2012年发起并承办第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与705所、710所、662厂、872厂、874厂、884厂等先后签署了合作协议,由企业出题、冠名奖励、经费资助“航海杯”等创新项目。

依托企业单位雄厚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先后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属厂、所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以形成配套完整、水平先进、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基地;聘请一批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厂、所技术骨干为兼职教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参加合作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联合培养高技术的创新人才。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扩大了学生视野,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